行为主义心理学,条件反射咋形成?
舒东
2025-02-11 08:54 留光心田热门创作者
行为主义心理学,说白了,就是研究行为是怎么来的、怎么变化的。这里面有个特别有意思的概念,叫“条件反射”。简单来说,就是本来两个没关联的事儿,愣是给“搭配”到了一起,以后一看见这个事儿,就条件反射地想到那个事儿。那么,条件反射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一、巴甫洛夫的狗:摇铃与流口水的奇妙联系
说到条件反射,就不得不提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这位大佬可是条件反射学说的鼻祖。他的实验对象,就是一群无辜的小狗。
巴甫洛夫发现,每次给狗喂食前,要是先摇一摇铃铛,狗儿们就会开始流口水。这事儿本来没啥稀奇的,毕竟狗看见吃的,流口水很正常。但巴甫洛夫是个细心人,他琢磨着,这铃声和食物之间,会不会有啥“化学反应”呢?
于是,他就做了个实验。每次给狗喂食前,都先摇一摇铃铛。一开始,狗儿们听见铃声没啥反应,还是该吃吃、该喝喝。但时间长了,怪事发生了——哪怕不给狗喂食,光摇铃铛,狗儿们也会条件反射地开始流口水。
这事儿可就神奇了。铃声和食物本来八竿子打不着,但巴甫洛夫愣是通过反复搭配,让狗儿们形成了条件反射。以后一听见铃声,就以为要开饭了,口水自然就流下来了。
二、生活中的条件反射:从害怕打针到看见白大褂就紧张
其实,条件反射这事儿,不光在实验室里能见到,咱们日常生活中也到处都是。就拿打针这事儿来说吧。小时候,谁没怕过打针啊?那针头一扎进来,疼得直咧嘴。
但你知道吗?有时候,咱们怕打针,并不全是因为疼。而是因为,咱们形成了条件反射。比如,一看见穿白大褂的医生,心里就开始紧张;一闻到消毒水的味儿,手就开始抖。为啥呢?还不是因为小时候打针留下的“心理阴影”。
那时候,咱们小,不懂事儿,觉得打针可疼了。所以,每次看见医生穿白大褂、闻见消毒水味儿,就知道要打针了,心里就开始害怕。时间长了,这种害怕就变成了条件反射。以后一看见穿白大褂的,哪怕人家不是来打针的,心里也会条件反射地紧张起来。
三、条件反射的“双刃剑”:好习惯与坏习惯的养成
条件反射这事儿,可是把“双刃剑”。用好了,能帮我们养成好习惯;用不好,就容易染上坏习惯。
就拿学习这事儿来说吧。要是咱们从小就计划每天早起读书,时间长了,就会形成条件反射。以后一到早上那个点儿,不用闹钟叫,自己就会条件反射地爬起来读书。这就是好习惯的力量。
但要是咱们从小就爱熬夜、赖床,时间长了,也会形成条件反射。以后一到晚上那个点儿,就精神百倍;一到早上那个点儿,就哈欠连天。这就是坏习惯的危害。
所以呀,咱们得好好利用条件反射这把“双刃剑”。想要养成好习惯,就计划着每天重复做那件事儿,时间长了,条件反射就形成了。想要改掉坏习惯,就得打破原来的条件反射,建立新的条件反射。比如,想要改掉熬夜的坏习惯,就计划着每天早点上床睡觉,时间长了,新的条件反射就会取代原来的坏习惯。
四、条件反射与动物训练:海豚跳跃与大象画画
条件反射不光在咱们人身上能见到,在动物身上也同样存在。比如,海豚跳跃、大象画画这些表演,都是通过条件反射训练出来的。
就拿海豚跳跃来说吧。训练师一开始会给海豚喂点好吃的,让它们高兴高兴。然后,就开始给海豚看个小旗子。一开始,海豚看见小旗子没啥反应,还是该吃吃、该玩玩。但训练师可不会轻易放弃。他每次举起小旗子,都会让海豚跳一跳,然后再给好吃的作为奖励。
时间长了,怪事又发生了——哪怕训练师不喂好吃的,光举起小旗子,海豚也会条件反射地跳起来。为啥呢?还不是因为训练师通过反复搭配小旗子和跳跃动作,让海豚形成了条件反射。以后一看见小旗子,就以为有好吃的等着呢,自然就跳起来了。
大象画画也是同样的道理。训练师一开始会让大象用鼻子蘸点颜料在纸上乱抹。然后,每次大象抹完画儿,都会给点好吃的作为奖励。时间长了,大象就形成了条件反射。以后一看见颜料和纸,就会条件反射地用鼻子去画画儿,只为了那点好吃的奖励。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