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的拥抱,这三类人最需要
李晴
2025-03-20 12:56 留光心田热门创作者
最近收到网友私信,"做心理咨询时突然想抱咨询师,这样正常吗?"作为从业8年的心理咨询师,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个既敏感又真实的话题。
首先要明确的是,心理咨询室里的肢体接触有严格规范。根据中国心理学会伦理守则,咨询师主动拥抱来访者属于禁止行为。但实际咨询中,确实会遇到情绪崩溃的来访者突然张开双臂的情况。
去年有位产后抑郁的妈妈让我印象深刻。当她讲到孩子出生后丈夫长期缺席时,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能抱抱你吗?就三秒钟。"我没有回避这个拥抱,但随后用专业话术引导她,"这个拥抱里,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原来她渴望的是被理解的安全感。
适合获得咨询师拥抱的情况有三类,一是遭遇重大创伤(如亲人离世)时的即时情绪安抚;二是长期情感缺失者首次建立信任关系;三是儿童青少年咨询中的适度肢体安抚。但必须遵循"来访者主动提出+单次接触不超过5秒+事后专业引导"三大原则。
需要警惕的是,有研究显示约15%的来访者会对咨询师产生移情反应。曾有位大学生误把咨询中的温暖当作爱情,连续三周要求拥抱。这时我们会采用沙盘治疗等替代方式,同时明确专业边界。
如果你在咨询中有强烈肢体接触需求,建议直接表达,"我现在特别需要被安慰,您觉得我们可以怎样处理这种感受?"专业的咨询师会通过语言共情、递纸巾、调整座椅距离等方式,既保持专业边界又给予情感支持。

心理咨询师最怕听到的十句话
做心理咨询师这些年,听到过不少让人“哭笑不得”的话。有些话表面上看似普通,但背后藏着大家对心理咨询的误解,甚至会让咨询师心里“咯噔”一下。今天就来聊聊这些“扎心”的瞬间,顺便帮大家避避坑。
1. ☆“你们这行是不是就是陪人聊天?”☆
这句话直接把心理咨询师和“陪聊”画等号了。其实哈,聊天只是工具,背后的门道可多了去了。咨询师要观察你的语气、表情、肢体动作,分析问题背后的模式,还得用专业技巧引导你找到答案。如果只是聊天,那和找朋友唠嗑有啥区别?
2. ☆“我没事,就是别人觉得我有问题。”☆
说这话的人,往往自己压根不想解决问题。心理咨询讲究“主动求助”,如果本人没意愿,咨询师再使劲儿也没用。就像你硬拽着别人去医院,他不想吃药,病能好吗?
3. ☆“你能不能给我个准话,我到底有没有病?”☆
很多人把心理咨询和“看病”混为一谈,总想求个诊断标签。但咨询师不是医生,更不会随便贴“抑郁症”“焦虑症”的标签。我们的工作是帮你理解自己,而不是下定义。
4. ☆“你说我该怎么办?直接告诉我!”☆
有人希望咨询师像算命先生一样,直接给人生答案。但心理咨询的真谛是“助人自助”。如果直接给建议,和网上搜攻略有啥区别?真正的改变,得靠你自己摸索出适合的路。
5. ☆“我朋友说心理咨询都是骗钱的。”☆
这话一出口,咨询师心里真是五味杂陈。行业里确实有水平参差的人,但一棍子打死所有从业者,就像因为吃到一家难吃的餐厅就说“天下没有好菜”。
6. ☆“你都学心理学的,肯定能看透我在想啥吧?”☆
咨询师真没读心术!我们靠的是观察和专业知识,不是玄学。要是真有这本事,早改行算命去了,还坐这儿干嘛?
7. ☆“聊一次就能好对吧?”☆
有人把心理咨询当“退烧药”,以为见一次就能药到病除。但心理问题往往是多年累积的,就像腿骨折了也得慢慢养,哪能指望聊两句就健步如飞?
8. ☆“你肯定觉得我有病吧?”☆
说这话的人,通常对心理咨询带着羞耻感。其实咨询师最不想做的就是评判你。我们关注的是“你为什么痛苦”,而不是“你有没有病”。
9. ☆“别记录我的隐私哈,我信不过你们!”☆
保密是咨询师的职业底线,记录案例是为了更系统地帮你。如果连基本信任都没有,咨询就像盖楼没打地基,迟早得塌。
10. ☆“我老公/孩子有问题,你把他治好吧!”☆
很多人把家人推来咨询,自己却躲得远远的。但家庭是个系统,一个人出问题,往往和周围人有关。光治一个,就像修车只拧一个螺丝,车照样跑不动。
心理咨询不是魔法,咨询师也不是超人。那些看似简单的话,背后都是大家对心理服务的期待和误解。下次见面时,不妨放下这些预设,把咨询师当成陪你探索内心的伙伴。毕竟,真正的改变,从来都是从“愿意面对”开始的。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