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心理咨询师报告3大雷区
舒东
2025-04-19 11:57 留光心田热门创作者
帮三位天津的心理咨询师审报告时,发现新手常踩这三个坑,第一坑是诊断依据"掺水分",有位同行把普通情绪波动写成严重焦虑症,被督导当面指出;第二坑是干预方案"大锅饭",照搬教材模板却不考虑来访者工作性质;第三坑是跟踪记录"玩失踪",有位来访者中途退出咨询,报告里却只字未提。
最要命的是格式错误,上周看到某机构用2016版量表标准写2023年的报告。提醒大家特别注意两点,1.个案背景要隐去门牌号、单位全称等敏感信息;2.使用SCL-90量表必须注明修订版次。建议写完报告后,用手机朗读功能通读三遍,能发现90%的语病。

心理咨询师报告常见格式错误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写报告是基本功。但很多同行在报告格式上总犯些“低级错误”,直接影响专业形象。今天就聊聊那些容易被忽视的格式问题,帮你避开雷区。
1. 标题随意得像朋友圈
很多咨询师的报告标题写得像随手记的便签,比如《小王的咨询记录》《2023年案例》。规范的标题应该包含来访者化名+咨询类型+日期,例如,《来访者李XX(化名)个体心理咨询报告——2023年10月》。标题下方还需注明咨询师姓名、资质编号,显得正式又专业。
2. 基本信息漏成筛子
有的报告一开头就直奔主题,连来访者的年龄、性别、咨询次数都没写全。正确做法是,在报告开头用表格或分段形式清晰列出,
来访者化名/编号
性别、年龄
咨询形式(个体/家庭/团体)
咨询次数及频率
主诉问题(用来访者原话概括,比如“三个月失眠,每天睡不到4小时”)
3. 段落混乱像“意识流”
见过最夸张的报告,三大段写了五千字不分点。建议按以下结构分段,
▌初始评估,首次观察到的情况、心理测评结果
▌咨询过程,分阶段记录重点对话和技术应用
▌进展与反馈,来访者的变化、自述感受
▌下一步计划,后续咨询目标、家庭作业
每个大标题下再用小标题分点,读的人一眼就能找到重点。
4. 把专业术语当“挡箭牌”
有人为了显专业,满篇堆砌“认知重构”“移情反应”,却连基本描述都写不清楚。比如写来访者情绪差,我就直接说“观察到来访者语速加快,反复搓手,自述一周情绪低落持续超过4小时”——这比单纯写“抑郁倾向”更有说服力。记住,专业≠不说人话,具体行为描述比术语更重要。
5. 标点符号乱飞
逗号用到底、感叹号乱入、英文标点混进中文…这些小细节最暴露态度。分享个自查口诀,
逗号(,)句号(。)别偷懒
引号(“”)括号()要成对
英文符号(, .)别混用
感叹号(!)尽量少
6. 页码和签名玩失踪
十份报告里八份没页码,翻着翻着就乱了。正确操作是,
页脚居中插入页码(第X页 共X页)
结尾处留咨询师手写签名栏
附上日期和机构盖章位置
别小看这个步骤,少了这些就像合同没盖章——效力直接打折。
7. 表格排版“逼死强迫症”
心理测评数据、咨询进度表要是排得歪歪扭扭,分分钟让人怀疑专业性。记住三个原则,
表头加粗+底色区分
数字上下对齐用同一小数点位数
表格宽度别超出页面(超过就分表)
8. 把模板当“万能钥匙”
有的同行直接套用网络模板,连里面自带的“[点击填写]”都忘了删。模板可以参考,但一定要根据个案调整内容顺序,比如儿童咨询报告要增加家庭互动观察,企业EAP报告侧重工作场景适应情况。
9. 报告长得像小说
见过把每次咨询逐字稿贴进报告的,50页纸看得人眼晕。报告不是日记,要精简重点,
同一类问题合并写(比如“第三次至第五次主要处理社交焦虑”)
直接引语不超过3处
多用概括性语言(例,来访者在四次咨询中逐步意识到…)
学姐提醒,写完报告一定要做这三件事——
1. 用文本校对软件查错别字(推荐秘塔、Grammarly)
2. 把报告打印出来通读一遍(屏幕上看不出的问题纸上一目了然)
3. 让同行帮忙看一眼(当局者迷,别人5分钟能找到你忽视的问题)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