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心理咨询师转行单干的避坑指南——过来人总结的3个面试必考题
艾伟
2025-05-12 10:14 留光心田热门创作者
两年接触了20多位从机构跳出来单干的心理咨询师,发现90%的人都在面试环节吃过亏。今天结合真实案例,手把手教你通过创业岗面试的核心关卡。
一、前期准备别犯这三个错
1. 盲目准备案例报告:某平台要求提交半年接诊量,结果有人把五年前的案例都翻出来了
2. 忽略平台运营规则:某在线咨询平台要求每周至少直播3次,有咨询师入职后才发现时间冲突
3. 证件准备不齐全:有位同行带着二级证书去面试,结果机构现在要求必须出示继续教育证明
二、面试必考题汇总(附应答模板)
1. "如果遇到重度抑郁患者怎么处理?"
错误示范:我会用认知行为疗法逐步干预
正确思路:先说明转介流程,再强调平台配合方案(具体话术见下方)
2. "如何保证线上咨询效果?"
必须提到的三点:环境布置技巧/设备调试经验/紧急情况预案(附实物图示例)
3. "你的个案来源规划是什么?"
切忌空谈自媒体运营,要具体到某平台的运营策略(比如小红书笔记排期方案)
三、“懂行的人”的避坑建议
1. 必备的五个纸质文件:包含但不限于督导证明、个案记录模板
2. 试岗期间注意事项:某平台前三个月要完成指定培训课程
3. 分成比例谈判技巧:教你看懂合同里的隐藏条款(附真实合同打码样本)
别忘了:现在90%的创业岗都要求提供近期督导记录,建议大家提前三个月开始准备。去年有个咨询师带着客户评价去面试,结果对方直接要看督导老师的联系方式。

心理咨询师创业初期最容易踩的5个坑
刚离开机构单干的咨询师,往往带着一腔热情投入创业,但现实往往比想象中复杂得多。以下5个真实“血泪教训”,都是“懂行的人”踩过的坑,希望你能提前绕开。
一、定价太纠结:高不成低不就
新手咨询师最容易在定价上犯两种错误:要么照搬机构标准,一小时收300元却没人买单;要么为了拉客户,直接打折到50元/次,结果反而被质疑专业性。
接地气建议:
先摸清本地市场:加3~5个同行微信,假装求助者问价,摸清当地真实收费区间。
阶梯定价更灵活:比如前10个客户按150元/次体验价,满20次咨询后恢复原价,既留人又能筛选优质客户。
朋友圈别直接标价:发客户反馈时“不小心”露出收费标准,比硬广更自然。
二、等客上门:没存够3个月客源就开业
很多咨询师以为租个工作室、挂上招牌就会有客户上门。实际上,前期没稳定客源就开实体店,很可能撑不过三个月。
真实案例:
朋友王老师辞职后花了8万装修工作室,结果前两个月只接到3个线下咨询,连房租都赚不回。后来改做线上咨询+社区讲座引流,半年后才敢重新租办公室。
“躲坑”攻略:
先做“移动咨询室”:咖啡馆包间、社区活动室都能用,省下房租压力。
线上养客源:每周发2条科普短视频,文案直接写“焦虑/失眠的5个自救技巧”,比讲理论更吸引人。
三、迷信“万能培训”:证书攒了一堆没用上
刚入行的咨询师特别容易陷入“考证焦虑”,花几万块学完绘画治疗、沙盘技术,结果发现客户最关心的还是能不能解决具体问题。
大实话提醒:
先深耕一个领域:比如专做青少年厌学或产后抑郁,比“什么都会一点”更有记忆点。
培训要看投入产出:学完能否立刻设计成299元的3节体验课?能不能写成系列科普文章?如果不能,慎报!
四、单打独斗:不好意思谈钱
很多咨询师觉得谈钱伤感情,不好意思收定金、不敢提涨价。结果遇到客户临时取消咨询、拖欠费用,自己吃哑巴亏。
实操经验:
定金收20%是底线:提前说明“改期需提前24小时,否则定金不退”,减少被放鸽子概率。
涨价要打组合拳:不是直接发通知,而是先给老客户5次原价续约机会,再配合新证书/案例成果宣传。
五、只顾助人忘了自己:累到想转行
全天倾听负面情绪、工作时间不固定、收入不稳定...这些隐性消耗比想象中更可怕。见过太多咨询师开业半年就抑郁发作的案例。
保命锦囊:
固定工作时间:周末至少留1天完全休息,手机设置自动回复:“非咨询时间,急事请留言”。
找到同行支持小组:每月1次线下吐槽大会,互相做督导比独自硬扛强十倍。
设置“能量补给清单”:列10件快速回血的小事(比如撸猫、泡澡、看脱口秀),情绪透支时立刻执行。
刚开始单干的日子注定不容易,但比起在机构打工,你能更自由地实践自己的咨询理念。记住:先活下来,再活得好,这个行业拼的是持久战。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