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考心理咨询师证,这五类人千万别踩坑(附费用明细)
兰晓雅
2025-05-21 14:57 留光心田热门创作者
两年心理咨询师考证热度飙升,但很多人报名后才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这个行业。上个月我刚帮表妹把关培训协议,发现市面机构鱼龙混杂——有的收着29800的培训费却连实操课都没有,有的承诺包就业结果只给推荐线上兼职。今天就结合真实案例,手把手教你怎么“防坑”。
先泼个冷水:这五类人真的不适合考证。第一是以为能速成接个案的新手,正规督导周期至少200小时起步;第二是冲着高薪来的,新人时薪普遍在80-150元之间;第三是社交恐惧者,每天要处理大量负面情绪;第四是单纯想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第五是35岁+想转行的,入行黄金期在28-33岁。
现在说说你们最关心的费用问题。基础班6800-12800元是合理区间,包含教材+网课+考试费。要警惕二次收费“骗局”:某机构首付5980元,实操阶段又要交督导费每小时300元。建议签协议时重点看条款是否包含案例督导、是否明确就业保障。
选机构记住三个关键点:查看中科院心理所授权资质(官网可查)、确认培训协议有7天无理由退费条款、实地考察线下授课场地。去年有学员花2万报名"“抱过”班",结果发现教室是居民楼里隔出来的单间。
我强调一点2024年新规:三级咨询师考试新增伦理考核模块,案例分析题占比提高40%。这意味着死记硬背的备考方式行不通了,必须参加真实案例研讨。建议选择提供医院实习机会的机构,像南京某机构就跟脑科医院合作,学员可以跟着主任医师查房。
常见问题集中在这几个:非心理学专业能不能考?需要先考三级才能考二级吗?证书过期怎么办?这里明确答复:目前政策允许跨专业报考,但需要完成指定课时;2017年后已取消等级考试,统一为职业资格认证;证书每三年需要参加继续教育续期。
对了给个实在建议:先花19.9元买套真题自测,如果连基础心理学都看不进去,劝你还是别浪费这个钱。与其跟风考证,不如先做半年志愿者,社区心理服务站常年招人,真实接触个案后再决定是否入行。

签心理咨询培训合同必须注意的七个霸王条款
报名心理咨询培训课程时,很多朋友只顾着看课程表,却忽略了合同里的"文字游戏"。今天一朋友就带你逐条扒一扒那些培训机构最爱玩的套路,手把手教你守住钱包和权益。
第一坑:学费打水漂条款
"开课后不退费""超过3天概不退款"这类绝对化表述要警惕。去年我表妹报的某机构,合同写着"签约即视为认可教学方式",结果直播课临时改成录播,想退费却被驳回。建议在补充条款里加上"若课程形式/师资变动超过30%,可无条件解约"。
第二坑:偷换概念玩文字
注意合同里的"等""相关"这些模糊词。有机构把"包含3次实习机会"写成"包含实习等相关服务",说一千,道一万只给安排去社区发传单。一定要把赠送的服务项目、具体次数白纸黑字写清楚。
第三坑:捆绑消费连环套
遇到过最离谱的合同写着"为保证学习效果,须同步购买价值8800元的督导服务"。记住!除国家认证考试费外,任何附加服务都不能强制消费。直接在合同对应位置划掉这类条款并双方签字确认。
第四坑:证书承诺藏猫腻
"保证通过率95%""推荐就业"都是空头支票。有个朋友被忽悠签了“抱过”协议,结果考试没通过才发现合同写的是"保证参加考试资格"。要看清楚证书的全称和发证单位,必要时录音保存招生老师的承诺。
第五坑:延期大坑滚雪球
某机构合同里藏着"因学员原因中断学习,自动顺延服务期并收取管理费"。有个学员产后休养两个月,结果被要求补交2000元"学籍保留费"。建议约定好最长休学期,并且明文写上"休学期间不产生额外费用"。
第六坑:最终解释权垄断
合同末尾常见的"最终解释权归本机构所有"是典型的霸王条款。去年有学员因校区搬迁要求退费,机构就拿这条搪塞。记得在旁边备注:"双方协商不一致时,可提交签约地法院诉讼解决"。
第七坑:自动续费吸血鬼
警惕"期满自动续约"的隐藏条款!有的线上课程会写"会员到期自动扣费续期"。建议在支付方式后特别注明:"关闭自动续费功能,每次缴费需经本人书面确认"。
签合同前最好用手机把每页都拍下来,重点条款要求加盖骑缝章。遇到模棱两可的表述,直接让教务主管手写备注说明。记住,敢跟你玩文字游戏的机构,教学质量往往也经不起推敲。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