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恐惧感或者会习惯性地低估自己
即使这件事看上去再细小,也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通常不分层次地进行思考,持有非黑即白的是非观。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从健康的状态渐渐过渡到生病的状态,是个很普遍的现象不仅存在于行为中,也存在于我们的精神世界里。
透过生物学眼镜来看,从正常到不正常的渐变过程就容易解释了。我们的身体和精神不是数据化的一一不是一就是零,不是开就是关一一而是由许多模拟信号叠加组成的(请允许我用一个电脑术语)。万事万物都有过渡期,即中间转变期。最新一次关于妄想症的研究很好地说明了这点。对一个行为生物学家来说,通过达尔文主义的方法来看待这种病症是非常有趣的。妄想症通常被视为一种不正常的精神状态,只会出现在精神有问题的人身上。他们极其害怕遭到他人的指责或批评。这真的是种心理疾病吗?难道可以就这么非黑即白地下定义吗?我觉得不行,因为和预想中的比起来,我们的妄想行为要多得多。妄想在人类的大脑里随处出现。我刚才提到的那项最新研究就很好地印证了妄想“遭到他人指责”的日常性。研究指出,三分之一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体现出妄想症的某种形式。哎哟,听起来真吓人,我们中的三分之一都有精神病吗?还是我们对人类的理性行为和争论能力有错误的认识呢?好像确实是这样,日常生活中,理智很少出现。如果我们不停地观察自己,就会清楚地发现,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受到情感和感觉的牵制,而它们持续位于人类意识的较低层面。分析一下人类情感的丰富程度就能得出以下结论:妄想,根本就没有那么奇怪。
那项研究中的实验很有趣,同时给出了行为学研究中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我可以毫不愧疚地把那些实验当成范例来介绍,因为它们非常新颖,在将来,一定会有许多行为学研究者沿用这种方法。请注意我的预言:十年内,我们一定会看到无数以这种模型为基础展开的行为学研究。到底是哪种模型呢?就是虚拟画面。参加实验的人都会拿到一个超级先进的头套一一其实是一种眼镜,通过这种仪器,人们的眼前会呈现出一个虚拟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比如,参与者在几节地铁车厢里行动自由。他们会遇到一些人一一其实是些虚拟头像,这些人都做着最平常的事安静地看报,不去管参加实验的人,而有些人则会挡路,还有很多其他的情况。结果,三分之一的实验参与者都说他们被别人注视的概率高于平时,觉得自己受到了威胁·.....也就是说,这些人身上出现了妄想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就发生在日常生活环境中,虽然那个环境是虚拟出来的。参加实验的人之前还要做几项心理测试,从而检测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恐惧程度和对自己的看法。测试结果分析表明,在地铁里出现妄想反应的那组人,之前就有恐惧感或者会习惯性地低估自己。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