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也会被情绪困扰吗?

张婉芳

张婉芳

2025-04-15 09:50  留光心田热门创作者
+ 关注

“每天听那么多负能量,你自己不会抑郁吗?”这是心理咨询师最常被问到的问题。很多人觉得心理咨询师像“情绪超人”,能轻松消化所有负面情绪。事实恰恰相反——心理咨询师不仅会受来访者情绪影响,甚至比普通人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笔者采访了三位从业5年以上的心理咨询师,发现了这个行业的真实状态。新手咨询师小张坦言,“刚开始接个案时,每晚都会梦见来访者的故事,有次甚至分不清现实和咨询场景。”资深咨询师王老师每周固定接受督导,“就像潜水员需要定期减压,我们也要定期清理情绪垃圾。”

真正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都掌握着三个核心方法,第一是“隔离技术”,在咨询室全情投入,走出房间就能切换状态;第二是“情绪日记”,用文字把接收到的情绪留在纸上;第三是“定期督导”,业内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10小时咨询必须搭配1小时督导。

有意思的是,咨询师们普遍反映,真正消耗他们的不是来访者的痛苦,而是家属的不理解。有位妈妈带着抑郁的孩子咨询3次后就质问,“怎么还没治好?你就是想多收钱吧?”这种误解带来的无力感,往往比工作本身更让人疲惫。

心理咨询师协会2023年数据显示,从业3年内的咨询师流失率高达43%。这个数据提醒我们,心理咨询师不是情绪绝缘体,而是需要持续成长的情绪工作者。就像消防员需要防火服,咨询师也需要构建自己的心理防护体系。

心理咨询师需要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web
心理咨询师需要定期做心理疏导吗?

心理咨询师需要定期做心理疏导吗?

一、为什么"心灵医生"也需要被治愈?

1. 情绪劳动超乎想象

心理咨询师每天要面对来访者的负面情绪,从婚姻矛盾到童年创伤,这些真实故事带来的心理冲击不亚于"情绪二手烟"。有位从业十年的咨询师曾打比方,"我们就像情绪垃圾桶,定期清空才能继续工作。"

2. 职业耗损不可避免

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容易产生"共情疲劳"。有调查显示,超过60%的心理咨询师曾出现入睡困难、食欲减退等症状。这和急诊科医生的职业耗损有相似之处,区别在于创伤是心理层面的。

3. 督导≠心理疏导

很多新人容易混淆专业督导和个人心理疏导的区别。督导侧重技术指导,而心理疏导是处理咨询师自身的情绪问题。就像厨师既要学做菜技巧,也要注意自己的饮食健康。

二、三个常见误区要避开

1. "我能自我调节"的错觉

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也难以完全客观看待自己。有位同行分享过亲身经历,连续处理多起青少年抑郁案例后,突然发现自己对女儿变得过度焦虑,这才意识到需要外界帮助。

2. 担心被质疑专业性

行业内确实存在这样的偏见,"找同行做咨询是不是能力不够?" 其实这和运动员需要教练是一个道理。顶尖网球选手也有专属训练师,专业领域不同而已。

3. 把工作习惯带进生活

很多咨询师反馈,工作久了会不自觉用咨询技巧处理家人矛盾。定期心理疏导能帮助建立"角色切换"的意识,避免把办公室状态带回家。

三、具体该怎么做?

1. 固定"心理体检"周期

建议每季度至少一次专业疏导,个案量大的咨询师可以缩短周期。就像汽车需要定期保养,心理状态也需要系统维护。

2. 建立同行支持网络

可以组建3-5人的互助小组,定期交流工作感受。北京某咨询机构就采用"下午茶倾诉会"的形式,既放松又能获得专业支持。

3. 培养工作外的身份认同

发展运动、手工等与心理咨询无关的爱好。上海有位资深咨询师坚持每周去跳摇摆舞,她说,"在舞池里我不是咨询师,只是个快乐的普通人。"

4. 设置情绪隔离带

简单有效的做法包括,接访前后预留15分钟缓冲时间;在咨询室和起居室之间设置物理隔断;建立专属的情绪记录本。

四、行业现状与改变

目前国内心理咨询机构中,仅有约35%为员工提供心理疏导福利。可喜的是,越来越多专业机构开始将"年度心理养护"纳入员工福利。某知名心理平台甚至开发了咨询师专属的AI情绪监测系统,通过语音分析及时预警心理耗竭风险。

说到底,心理咨询师也是普通人。当我们在乎来访者的心理健康时,更要记得关照自己的内心世界。毕竟,只有杯子先盛满水,才能持续地滋养他人。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流光心田心理咨询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张婉芳

心理咨询 | 创作者  IP属地: 广州
文章299
粉丝42
关注5

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人生有两大快乐: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可以寻求和创造;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相关文章

特别推荐

作者影响力排行

培训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