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三大基本功,90%新手都踩过这些坑
艾伟
2025-05-23 15:15 留光心田热门创作者
前两天和一个刚考完心理咨询师证书的朋友聊天,她说:"原以为拿证就能接咨询,结果发现根本张不开嘴!"这话让我想起当年刚入行时的自己——面对来访者时手心冒汗,生怕说错一句话。其实心理咨询师这行,考证只是敲门砖,真正决定你能不能吃上这口饭的,是下面这三个看家本领。
一、耳朵比嘴巴重要:听人说话是门技术活
很多新人容易犯的"职业病"就是急着给建议。上周有个新手咨询师跟我吐槽:"每次看到来访者焦虑,我就忍不住想教他解决办法。"结果呢?对方反而越来越抗拒。
真正的倾听要做到三点:
1. 把手机调静音放抽屉(别小看这个动作,来访者能感受到)
2. 听到"奇怪"的观点时,先咽下反驳的话
3. 注意对方说话时的"小动作"——突然搓手可能代表紧张,反复摸头发可能暗示不安
二、问问题像剥洋葱:层层递进才有料
有个经典案例:一位总抱怨丈夫不顾家的妻子,经过三次咨询才发现,真正的问题是她自己不敢独处。怎么问出来的?
试试这个提问公式:
表面问题 → 具体例子 → 当时感受 → 深层需求
比如:
"你说老公不体贴,有具体的事吗?"
→ "上周生日他没准备礼物"
→ "当时什么感觉?生气?失望?"
→ "你希望他怎么做才会觉得被重视?"
三、观察微表情比测谎仪还准:身体从不说谎
我师傅教过我一个诀窍:咨询前5分钟不说话,先看来访者怎么坐。
双手抱胸的:可能防御心重
脚尖朝门的:随时想逃跑
不停看表的:根本没准备好咨询
去年遇到个中学生,嘴上说"早就不在意父母离婚了",可每次提到妈妈就捏衣角。后来才承认,他偷偷收藏着妈妈忘在家里的发卡。
说句掏心窝的话:这行最怕的就是"理论派"。见过太多考了一堆证书的新手,对着哭诉的来访者背诵教科书。记住,来访者要的是活生生的人,不是答题机器人。
下篇预告:《心理咨询师如何判断自己适不适合这行?》

心理咨询师如何判断自己适不适合这行?
一、你能否承受情绪的"负重"?
每天面对来访者的痛苦、愤怒甚至绝望,就像反复背着重物爬山。有人刚开始热血沸腾,三个月后听到手机响就心慌。有位同行分享过:“有次连续处理了三个青少年自残案例,回家后自己失眠整晚,脑子里全是他们手腕上的伤疤。”这份工作不是靠“喜欢安慰人”就能撑住的,得先确认自己是否具备情绪消化能力。比如遇到极端案例后,你能否通过运动、写作或督导交流快速恢复状态?如果别人的负面情绪总会黏在你身上甩不掉,可能要重新考虑职业选择。
二、你愿意当一辈子学生吗?
心理学流派和技术每年都在更新,证书只是入场券。见过不少咨询师考完二级证就停止学习,结果接个案时连基本的“危机干预”流程都生疏。现在连社区大妈都能聊几句共情技巧,专业壁垒其实在持续学习里。每周能否抽出10小时研读新论文?是否愿意花钱参加案例督导?有位从业八年的咨询师说:“去年为了搞懂依恋理论的新发展,我重新啃了三个月文献,这行根本没有吃老本的机会。”
三、你能接受"无效努力"吗?
不是每个来访者都会好转。有位新手咨询师曾花半年时间陪伴抑郁症患者,对方突然失联后再出现时已住进医院。这种挫败感需要极强的心理承受力。适合这行的人往往有个特点:不过分追求结果。就像老农种地,尽心浇水施肥,但能否开花结果还要看天气土壤。有位资深督导常说:“我们负责提供安全的环境和专业的陪伴,改变的决定权永远在来访者手里。”
四、你的人际敏感度够用吗?
这里说的不是察言观色的能力,而是对人性复杂度的接纳程度。遇到过坚持要给家暴受害者提离婚建议的咨询师,结果来访者反而疏远他。真正适合的人懂得:我们的任务是帮助来访者看清自己的选择,而不是替他们做选择。有个很实用的自测方法:当朋友向你抱怨婚姻问题时,你是急着出主意,还是先陪他理清感受?后者才是咨询师该有的状态。
五、经济压力会不会逼你妥协?
前两年没客源时,能否扛住收入压力不接超出能力的案例?有位同行曾透露:“最艰难时房东天天催租,但有个重度躁郁症患者找来,我还是咬牙转介给更资深的老师。”这行的隐形门槛是对专业底线的坚守。如果现阶段你连三个月空窗期都承受不起,可能需要先解决生存问题再考虑入行。
对了分享个小窍门:去公益机构做三个月心理热线志愿者。真实接触20个以上案例后,你身体和情绪的反应比任何理论测试都准。有位转行成功的中学老师这么说:“热线接听到第43天,我突然发现听别人故事时不再想着怎么‘解决’,而是本能地关注对方的感受变化,那时候才确定自己适合干这行。”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