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因为共情别人而痛苦,是我太矫情吗
李晴
2022-07-06 12:04 留光心田热门创作者
我们总说共情,在心理倾诉层面来说是一种高级情绪,共情使我们察觉出他人情绪,并对这些情绪感同身受。有共情能力的人,通常是比情绪用有者能更精确发现问题病灶在何处,因为正是捕捉到了你正在的情绪点,才能达成共情,当事人因为自己情绪置动,反而及难明确自己的真实诉求。但往往共情之后会出现睡眠困难、易怒、很难找到生活或工作的意义等情况,甚至有些人也会出现无法解释的身体症状。很大可能性,是过高的共情能力已经带来了共情疲惫。
共情耗竭是很多人因为共情能力感到痛苦的原因,过多接收和共情他人的心理痛苦后,自己也很容易出现创伤反应。
因为共情能力强,所以人际交往时,宁愿伤害的是自己,不断反刍,向内攻击。看到对方表露出痛苦难过的情绪,自己也忍不住哀恸起来,哪怕受伤更深、实际利益受损极为严重的明明是自己。
因为共情能力太强,所以敏感,感性,更多地习惯于换位思考,会一定程度牺牲自己的利益。又因为本身资源足够强,怀璧其罪,所以容易遭到觊觎。
我因为共情别人而痛苦,是我太矫情吗。
当然不是,我们应该在关心他人的前提下保证自己不不过分受情绪耗竭的影响。
●用理解取代感受,成为更好的朋友或父母
亲疏差别有一定的重要性,确实有必要给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更高-些的权重。看起来我已经为共情开了一条门缝,虽然就那么一丝丝,但其实并非如此。即便已经决,定了某些人值得被特殊对待,共情也会让我们事与愿违:它会让我们变得短视,让我们成为过度溺爱的父母或者唯唯诺诺过于黏人的朋友。共情的失败不仅在于作为道德判断工具时太过偏颇狭隘,也在于会对亲密关系造成伤害。
●学会改变,塑造,引导和制约共情
共情与暴力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做坏事的人共情程度低并非事实,不做坏事的人共情程度高也是误解。事实上,共情不仅会让人变得更加恶劣、导致不合理的决策或者破坏某些人际关系,还可能引发残暴的行为。
我们不需要将共情完全剔除,但需要确保共情能接受理性的改变、塑造、引导和制约,以使其成为我们可靠且有用的仆人,而非主人。
●保有共情,但强化推理和自我控制能力
这么说绝非否认仁慈、善良等品质的重要性。我们希望从小就培育这些特质,并努力建立-种珍惜和褒奖这些特质的文化,但仅仅这么做还不够。想要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我们还需要赞美那些更聪明、更有自我控制能力的人。因为这些品质是获得成功、幸福的基础,也是良善、道德的人所必需的核心品质。
懂得保护自己,再去感受世界。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