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的十大心理特征具体都是什么?

李玫瑾

李玫瑾

2024-12-05 09:22  留光心田热门创作者
+ 关注

犯罪行为不仅仅是行为上的异常,更是深层次心理特征的综合体现。尽管难以将犯罪心理特征简单地归结为十大点,但基于心理学理论和实证研究,可以概括出一些常见的、与犯罪行为紧密相关的心理特征。

犯罪十大心理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web
犯罪十大心理

一、认知偏差

犯罪者往往存在认知偏差,对社会规范、道德和法律的理解存在错误。例如,抢劫犯罪者可能认为通过暴力手段获取他人财物是一种快速解决自身经济问题的方式,而忽略了这种行为的非法性和对他人造成的严重伤害。这种认知偏差使得犯罪者在行为决策时偏离了正常的社会轨道,从而实施犯罪行为。他们可能无法正确评估自己行为的后果,或者对后果持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会被发现或受到惩罚。

二、情绪失调

1.情绪易激动

像杀人犯在犯罪时往往情绪极度激动,这种激动的情绪可能是由于长期压抑的愤怒、仇恨或者突然的冲动所引发。情绪易激动会导致犯罪者在受到轻微刺激时就失去控制,进而采取极端的犯罪行为,如暴力伤害他人。

2.情绪控制力差

犯罪者难以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这使得他们在情绪爆发时无法克制自己的行为冲动。抢劫犯罪者可能在看到财物或者遭遇反抗时,由于情绪控制能力差,就会实施更加严重的暴力行为,而不是理智地停止犯罪行为。

三、动机不良

1.物质利益驱动

许多犯罪者,如抢劫犯、盗窃犯等,其主要动机是获取物质利益。他们渴望通过非法手段获取金钱、财物等,以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这种物欲可能源于贪婪、贫穷或者对奢侈生活的不切实际的追求。

2.报复心理

部分犯罪者实施犯罪是为了报复他人或者社会。例如,一些人因为受到他人的侮辱、排挤或者不公平对待,便产生报复心理,从而采取犯罪行为,如伤害、破坏等行为来发泄内心的怨恨。

3.逞强好胜

一些犯罪者具有逞强好胜的动机,特别是青少年犯罪者。他们为了显示自己的力量、勇气或者在群体中的地位,可能会参与打架斗殴、抢劫等犯罪行为,以获得他人的认可或者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四、人格异常

1.缺乏同情心

杀人犯通常缺乏同情心,无法体会他人的痛苦和感受。这种人格特质使得他们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更加残忍和冷酷,对受害者的生命和权益毫不顾及。

2.极端个人主义

犯罪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极端个人主义倾向严重。他们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和需求,不顾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不惜侵犯他人的权利。

五、意志薄弱

1.缺乏自律

他们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冲动,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例如,一些吸毒者明知吸毒是违法且有害健康的行为,但由于意志薄弱,无法抵制毒品的诱惑,从而走上盗窃、抢劫等犯罪道路来获取毒资。

2.易受外界影响

犯罪者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他人的影响。不良的同伴群体、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等都可能诱导他们实施犯罪行为。例如,一些青少年在不良同伴的怂恿下参与打架斗殴、盗窃等犯罪活动。

六、道德观念淡薄

犯罪者通常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他们对善恶、美丑的界限模糊,不认为自己的犯罪行为是不道德的或者错误的。这种道德观念的淡薄使得他们在行为选择时不会受到道德的约束,从而更容易实施犯罪行为。例如,一些诈骗犯毫无愧疚地欺骗他人的钱财,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这种行为违背了基本的道德准则。

七、自我认知过高

1.过度自信

抢劫犯罪者可能过度自信,认为自己能够成功实施抢劫并逃脱法律的制裁。他们高估自己的能力和运气,从而冒险实施犯罪行为。

2.自我膨胀

一些犯罪者自我膨胀,认为自己可以凌驾于法律和社会规范之上。这种错误的自我认知使得他们敢于挑战法律权威,实施各种犯罪行为。

八、心理防御机制扭曲

犯罪者的心理防御机制往往是扭曲的。例如,他们可能采用否认、合理化等心理防御机制来为自己的犯罪行为辩护。盗窃者可能会否认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或者将自己的盗窃行为合理化,认为是社会对自己不公平,自己只是拿回应得的东西。

九、适应不良

1.家庭适应不良

一些犯罪者来自家庭关系不和谐、缺乏关爱的家庭环境。这种家庭环境可能导致他们心理上的创伤和行为上的偏差,从而增加犯罪的可能性。例如,遭受家庭暴力的孩子可能更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和犯罪倾向。

2.社会适应不良

犯罪者在社会交往、学校或工作等方面可能存在适应困难。他们无法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感到被边缘化,这种社会适应不良可能促使他们通过犯罪行为来寻找自己的存在感或者满足感。

十、缺乏长远规划

犯罪者往往缺乏对自己未来的长远规划。他们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和满足当下的需求,而不考虑自己行为对未来的影响。例如,一些年轻人为了一时的玩乐或者获取少量的钱财而参与犯罪活动,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会给自己的未来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如失去自由、名誉受损等。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流光心田心理咨询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李玫瑾

心理咨询 | 创作者  IP属地:河南
文章72
粉丝133
关注23

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

相关文章

特别推荐

作者影响力排行

培训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