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情绪波动大?学校心理咨询师日常都在忙这些事
艾伟
2025-04-22 10:13 留光心田热门创作者
收到很多家长私信,"老师总建议孩子找心理老师聊聊,这些咨询师到底能帮什么?"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学校心理老师这个岗位到底在忙活啥。
一、你以为只是聊天?那太小看他们了
张老师每天7:40到校,书包里永远装着两样东西,记录本和应急方案。上周二刚处理完初三学生的考前焦虑,转头就被班主任拉着去调解学生宿舍矛盾。你以为他们只是坐在咨询室等人上门?实际上得主动出击,每周要筛查各班心理周报表,定期给班主任做识别学生心理问题的培训,还得给宿管阿姨教怎么发现异常行为。
二、日常工作三大块
1. 个体辅导(占40%时间)
就像校医处理身体伤口,他们处理心理创伤。常见的有,考试焦虑(月考前后最忙)、人际关系困扰(特别是女生小团体问题)、家庭矛盾引发的情绪问题。去年处理过最棘手的案例是单亲家庭孩子拒绝上学,前后跟进三个月。
2. 预防教育(30%时间)
每个月要准备不同主题的心理课,9月新生适应、11月防校园欺凌、3月青春期教育。在忙活校园心理剧大赛,让学生自己编排演出,效果比说教好得多。
3. 危机干预(20%时间)
去年某重点班学生因成绩下滑试图轻生,心理老师联合班主任做了三天监护,联系医院转介,后续跟踪半年。这类突发事件最考验专业能力。
三、家长最该知道的三个真相
1. 咨询记录绝对保密(除非涉及生命安全)
2. 不要等严重了才求助(定期心理体检很重要)
3. 家庭环境比咨询更关键(咨询师会指导家长配合)
四、他们也有无奈
编制不足是普遍难题,某区重点中学3000学生只配1名心理老师。课时被占用、被安排代课更是家常便饭。有老师苦笑,"我们既要当消防员又要当建筑师,灭火的同时还要建心理防线。"

家长必看:学校心理咨询师最常解答的五个问题
问题一,孩子厌学,一提作业就发脾气,怎么办?
这是小学到初中阶段家长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心理咨询师通常会提醒家长,先别急着批评孩子“懒”或“不听话”。孩子抵触学习,背后可能是遇到了具体困难,比如作业难度大、被老师批评后感到委屈,或是和同学关系紧张。
建议分三步走,
1. 先倾听,找个轻松的时间,问孩子“上学感觉累不累?有没有什么事让你特别烦?”,而不是直接质问“为什么不好好学习”。
2. 降低难度,如果孩子卡在某一科目上,可以拆分任务,比如每天只做10分钟数学题,完成后及时鼓励。
3. 找兴趣点,结合孩子的爱好,比如用动画角色比喻知识点,让学习变得有趣一点。
问题二,孩子沉迷手机游戏,怎么管都没用?
心理咨询师发现,很多家长会直接没收手机或断网,结果反而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关键不是“禁止”,而是帮孩子建立合理使用手机的规则。
可以试试这些方法,
全家约定“无手机时间”,比如晚饭后1小时,大人孩子都不碰手机,一起看书或散步。
用游戏做奖励,比如完成作业后允许玩20分钟,但提前说好时间,用闹钟提醒。
带孩子体验替代活动,比如户外运动、手工DIY,让孩子发现比游戏更有意思的事。
问题三,孩子性格太内向,总是一个人待着,需要干预吗?
很多家长担心内向是缺点,但心理咨询师强调,内向≠孤僻,不要强行改变孩子的性格。有的孩子只是喜欢独处,这反而能让他们更专注。
真正需要关注的是这两种情况,
1. 突然变得沉默,比如以前爱说话,现在却回避交流,可能是遇到了校园矛盾或家庭变故。
2. 排斥所有社交,连日常打招呼都困难,甚至拒绝上学,这时建议找心理老师进一步沟通。
对于普通内向的孩子,家长可以这样做,
尊重他的节奏,比如聚会时不逼他打招呼,允许他在旁边观察。
创造小范围社交机会,邀请1-2个同学到家里玩,比大型活动更容易让孩子放松。
问题四,孩子总顶嘴、唱反调,是不是叛逆期到了?
从心理学角度,顶嘴其实是孩子表达主见的方式,说明他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家长不必过度焦虑。但如果频繁发生冲突,可能需要调整沟通方式。
心理咨询师建议,
用“选择题”代替命令,比如不说“赶紧写作业!”,而是问“你想先背单词还是先做数学?”
避免“翻旧账”,针对当下的事情沟通,比如“今天没整理书包,明天上课找不到本子怎么办?”,而不是“你每次都这样!”
适当示弱,和孩子说“你刚才那样说话,妈妈有点难过”,比指责更有效。
问题五,孩子考试前焦虑到失眠,怎么安抚?
这种情况在成绩中上的孩子中尤其常见。心理咨询师提醒,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如果总说“别紧张,考不好也没事”,反而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对我没信心”。
更好的做法是,
正常化焦虑,告诉孩子“很多人考试前都会睡不着,这很正常”。
提供具体帮助,比如一起整理错题本,梳理考试流程,减少不确定性。
考前减少唠叨,避免反复提“要认真检查”“别粗心”,多聊聊轻松的话题。
以上就是学校心理咨询师最常解答的五个问题。育儿没有标准答案,但多一份理解,多一种方法,就能让孩子走得更稳当。如果您的困惑还没解决,不妨主动联系学校的心理老师,他们永远是家长的“最强后援团”。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