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必须戒掉的两个坏习惯,否则害人害己

张婉芳

张婉芳

2025-05-13 16:48  留光心田热门创作者
+ 关注

作为一名从业10年的心理咨询师,今天想和大家掏心窝子聊个扎心的事实:我们这行最常见的职业损伤,不是熬夜加班,而是这个要命的"助人强迫症"。上周门诊遇到个同行,自己吃着抗抑郁药还在接咨询,问起原因就一句话:"那么多来访者需要我哈"——你看,这就是典型的病根。

第一个要命的习惯叫"过度共情综合征"。去年我们督导会上讨论过一个案例:某咨询师陪来访者聊完家暴经历,自己跑去对方家里劝架,结果被误伤住院。这种把来访者的人生扛在自己肩上的做法,不仅违反职业伦理,更会让咨询关系完全失控。记住,心理咨询不是替人挡子弹,而是教人穿防弹衣。

第二个坏习惯更隐蔽,叫"救世主情结妄想"。我认识不少新手咨询师,总想着用几次咨询就能让人脱胎换骨。有个同行给抑郁症患者布置家庭作业,结果对方没完成就自责到失眠。清醒点吧!咨询师是人不是神,我们的工作是陪伴成长,不是当人生导演。就像种花匠只能调节光照浇水,不能替花苞开花。

这两个毛病要是不改,轻则职业倦怠,重则害人害己。说个真实数据:2023年全国心理咨询师行业调查报告显示,从业3年内的咨询师中,42%出现过替代性创伤,28%产生过职业厌恶情绪。所以哈,各位同行千万记住:先戴好自己的氧气面罩,再帮别人。

要破这个局,我有三个土办法:第一,每周固定做督导,就像汽车定期保养;第二,设置严格的上下班分界线,我自己的手机晚上9点自动切换勿扰模式;第三,培养个和工作完全无关的爱好,我现在每周雷打不动要去钓三次鱼。

对了说句实在话,咨询师能帮到人的前提,是先把自己活明白了。就像老话说的,医者不自医,渡人先渡己。

心理咨询师如何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web
心理咨询师如何避免职业倦怠

心理咨询师如何避免职业倦怠

☆1. 工作与生活之间划条“分界线”☆

很多咨询师容易陷入“全天候待机”的状态,尤其是独立执业的咨询师。比如,半夜收到来访者的消息,纠结要不要回复;休假时脑子里还在复盘个案。这种模糊的边界会让生活被工作一点点侵蚀。

具体怎么做?

固定工作时间:比如每天只安排6小时咨询,其余时间不处理工作消息。

物理隔离:下班后把工作手机放在书房,卧室和客厅只做生活用途。

培养“非咨询”爱好:养花、爬山、打羽毛球……找一个能让你完全脱离“咨询师”身份的事。

☆2. 建立自己的“情绪回收站”☆

咨询师不是情绪垃圾桶,但工作中难免积累负面情绪。一位从业十年的朋友说过:“每次咨询结束,我会在笔记本上画个叉,象征把情绪留在这里,不带回家。”

试试这些小技巧:

结束咨询后做5分钟冥想:闭上眼睛,想象把今天的情绪压力像倒水一样“倒”进某个容器。

定期找同行吐槽:组建3-5人的小群组,每周固定时间语音聊天,不聊技术只聊感受。

写“情绪日记”:用最直白的话记录当天最难受的瞬间,写完后把纸撕掉。

☆3. 别把来访者的责任背在自己身上☆

新手咨询师容易陷入一种误区:“如果来访者没有好转,一定是我的问题。”这种过度责任感会加速职业倦怠。

调整心态的关键:

明确咨询的边界:咨询师提供的是专业支持,而不是替别人解决问题。

接受“过程比结果重要”:有些人需要3次咨询就能改变,有些人可能需要3年,允许节奏不同。

学会说“不”:遇到超出能力范围的个案,及时转介,这不是失败而是专业负责。

☆4. 定期给自己“充电”☆

持续输出却从不输入,就像手机只放电不充电,迟早会关机。

充电方式因人而异:

参加体验式工作坊:比如艺术治疗、舞动疗愈,在体验中放松自己。

跨界学习:学点心理学之外的技能,比如摄影、烹饪,换个视角看世界。

每年安排“空白期”:比如暑假停接新个案,用一个月旅行或宅家放空。

☆5. 找到你的“初心锚点”☆

为什么选择这份职业?是因为喜欢与人深度连接,还是对人性充满好奇?当倦怠感来袭时,重新回想最初打动你的那个瞬间。

有位咨询师分享过她的方法:在办公室挂上来访者送的感谢卡片。有位高中生曾写道:“谢谢你告诉我,我不是怪物。”每当累到想放弃时,这些卡片会提醒她工作的意义。

我个人觉得,职业倦怠不是弱点,而是身体发出的信号。它提醒我们:该调整节奏了。心理咨询师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陪伴他人。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张婉芳

心理咨询 | 创作者  IP属地: 广州
文章357
粉丝42
关注5

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人生有两大快乐: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可以寻求和创造;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相关文章

特别推荐

作者影响力排行

培训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