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心理咨询师嘲讽后,我学会了这三条自保经验
李晴
2025-05-19 11:58 留光心田热门创作者
上个月朋友小林红着眼眶来找我,说她在心理咨询室遭遇了人生最尴尬的时刻。当她鼓起勇气说出原生家庭问题时,咨询师突然轻笑一声:"你这点小事也要咨询?"这句话像根刺扎在她心里三个月。
这种专业身份带来的伤害往往更隐蔽。我通过采访23位有类似经历的来访者,个人觉得出三个实用应对方案:
第一招:建立"情绪止损点"
当咨询师出现挑眉、看表、频繁打断等行为时,请立即在心里拉响警报。有位会计专业的来访者做得很好,她发现咨询师第三次用"你真矫情"评价自己时,当场要求更换咨询师:"就像核对账目,三次错误足够证明系统有问题。"
第二招:善用录音维权
法律从业者王女士的经历值得借鉴。她在第二次咨询时开启手机录音,果然录到咨询师说:"你这性格活该被孤立"。凭着这段录音,她不仅全额退费,还促使该机构加强咨询师培训。注意要提前告知录音,避免法律纠纷。
第三招:掌握筛选咨询师的关键指标
不要盲目相信机构宣传。重点查看:
1. 个案督导记录(每月至少2次)
2. 持续培训证明(近两年100学时以上)
3. 真实用户评价(注意甄别水军)
业内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合格咨询师首次咨询必做三件事——明确保密原则、说明咨询设置、建立安全边界。如果遇到急着下结论或随意评价的,建议立即终止咨询。
我强调一点两类高危机构:
1. 承诺"包治百病"的工作室
2. 收费明显低于市场价的新平台
去年某投诉平台数据显示,这两类机构投诉量占行业总投诉量的67%。
文章结尾推荐阅读:《心理咨询师最不想接的六类来访者》

心理咨询师最不想接的六类来访者
第一类:把咨询师当“算命先生”的人
有些人一进门就急吼吼地问:“老师,你说我什么时候能好?”“我该不该离婚?你直接告诉我答案!”
问题在哪?
心理咨询不是算命,更不是替人做决定。咨询师的工作是帮你理清思路、看到盲点,而不是当“人生导师”替你拿主意。这类来访者往往缺乏主动性,只想找个“权威”替自己扛责任,结果就是咨询原地打转,双方都累。
第二类:藏着掖着不说实话的人
有的来访者表面上配合,实际满嘴跑火车:隐瞒关键经历、编造故事,甚至故意测试咨询师“水平”。
为什么招人烦?
咨询效果建立在信任基础上。如果连基本信息都造假,咨询师就像蒙着眼睛走迷宫,再专业也白搭。说白了,骗咨询师=骗自己,对了浪费的还是自己的时间和钱。
第三类:把咨询师当“情绪垃圾桶”的人
这类人每次咨询就是一顿疯狂输出:骂老板、骂伴侣、骂社会……但一提到改变,立马摆手:“我没问题!都是他们的错!”
咨询师头疼点:
倾诉是咨询的一部分,但如果只抱怨不反思,咨询就成了“倒苦水大会”。咨询师不是情绪回收站,而是帮你从情绪里找到出口的引路人。
第四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
今天说“老师救救我”,约好时间又放鸽子;下周突然消失,过两个月又冒出来说“再试试”。
为什么难推进?
心理咨询需要连续性,就像伤口每天换药才能结痂。随意中断不仅浪费之前的努力,还会让问题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大。咨询师最怕这种“佛系治疗”——既想解决问题,又不肯花心思坚持。
第五类:总想和咨询师“交朋友”的人
非要加微信、约吃饭、送礼物,甚至打听咨询师私生活:“老师你结婚了吗?你老公对你怎么样?”
越界的后果:
专业关系一旦变成私人交情,咨询就会失去中立性。好比你去医院看病,总不能拉着医生拜把子吧?保持适当距离,其实是对双方的保护。
第六类:迷信“偏方”的速成党
“网上说催眠一次就能忘记前任!”“我看短视频里有个疗法特神奇,你今天能给我做吗?”
不现实的期待:
心理问题往往是多年积累的结果,指望一两次咨询就“药到病除”,就像要求骨折病人当场跑步。这类来访者容易半途而废,还会反过来怪咨询师“没本事”。
写在对了:
心理咨询本质是两个人共同合作的过程,咨询师不是神仙,来访者也不是“交钱就行”的顾客。避开这些“雷区”,踏踏实实面对问题,改变才会真正发生。如果发现自己中了几条,别慌——意识到问题,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