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夕夕是谁?5年接诊2000小时的真实故事
李晴
2025-05-24 12:57 留光心田热门创作者
"第一次见面时她穿着浅蓝色针织衫,没拿记录本也没开电脑,就安静地坐在我对面。但三句话说完我的眼泪就止不住了。"这是来访者小雅在咨询半年后写下的评价,也是心理咨询师夕夕日常工作的缩影。
夕夕本名张晓曦,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业5年间累计完成2000+小时面对面咨询。与常见的"学院派"不同,她的咨询室总备着卡通抱枕和毛绒玩具,咨询记录本上画着各种表情符号。"很多人以为心理咨询就是严肃的说教,其实我们更像情绪翻译官。"她这样解释自己的工作。
这个89年出生的川妹子有着特殊的职业轨迹。护理专业毕业后在精神科病房工作3年,亲眼见到太多因早期干预缺失导致的悲剧,毅然辞职攻读心理学硕士。现在她的来访者中,有被学业压垮的初三学生,有产后抑郁的新手妈妈,还有遭遇职场PUA的上班族。最长的个案持续了2年7个月,陪着一位抑郁症患者从卧床不起到重新工作。
不同于传统咨询的"50分钟制",夕夕开创了弹性咨询模式。有的来访者会在清晨6点给她发大段语音,也有人深夜发来小作文。为此她专门设置了"紧急缓冲时段",手机永远开着勿扰模式里的白名单。"情绪崩溃不分上班时间,与其让来访者憋着,不如给个安全出口。"
关于咨询效果,她有个形象的比喻:"就像教人游泳,不能光在岸上讲动作要领,得陪着在水里扑腾。"曾有位社交恐惧的来访者,夕夕陪着他从发微信消息开始练习,到打电话订餐厅,对了能在公司年会上唱完一首歌。整个过程用了11个月,记录本上贴满了便利贴进度条。
现在夕夕的预约已经排到3个月后,但她仍坚持每天留出2个公益咨询名额。"有次下着暴雨,有个高中生坐了两小时公交来咨询,校服都淋透了。这种时候就会觉得,这份工作真的值得。"
很多人好奇咨询师自己如何调节情绪,夕夕的秘诀是养多肉植物和看动画片。"上个月刚追完《间谍过家家》,阿尼亚的表情包我现在用得比来访者还熟练。"说着她翻开手机相册,果然存着几十张搞笑动漫截图。

心理咨询师会向来访者透露个人信息吗?
一、职业规范:咨询师一般不主动“交底”
按照行业要求,心理咨询师的工作重点始终放在来访者身上。正规培训中会反复强调“避免过度自我暴露”的原则——简单说就是不拿自己的故事当教材,不把咨询变成“互相诉苦茶话会”。比如你提到和父母关系紧张,咨询师不会顺势讲自己原生家庭多糟糕,而是引导你梳理自己的情绪脉络。
不过也有例外情况。有些新手咨询师为了快速建立信任,可能会“一激动”说漏嘴。比如曾有位来访者提到,咨询师为了安慰她考试焦虑,主动说:“我考研那会儿也失眠过”。结果来访者反而觉得不专业,后来换了咨询师。
二、什么时候可能听到咨询师说“我”
1. 对咨询有帮助时:当来访者陷入“全世界只有我这样”的思维时,适度的自我暴露能缓解孤独感。比如抑郁症来访者觉得没人理解自己,咨询师可能会说:“我接触过很多类似情况的来访者,这种痛苦确实很难被外人感知。”
2. 回应直接提问时:不少来访者会好奇:“老师您结婚了吗?”“您有孩子吗?”。这时候咨询师通常会反问:“这个问题对你意味着什么?”这不是回避,而是想理解提问背后的需求。如果来访者坚持想知道,有些咨询师会选择坦诚回答。
3. 危机干预场景:当来访者处于强烈情绪中,咨询师可能会分享自身应对压力的方法。比如惊恐发作时,咨询师说:“我焦虑时常用478呼吸法,要不要一起试试?”
三、个人信息“说多少”的影响
某位女性来访者曾分享,当咨询师提到自己离过婚,她突然觉得更有安全感:“原来她不是高高在上的完人”。但也有人反馈,得知咨询师刚毕业不久后,担心对方经验不足。
关键在于信息是否服务于咨询目标。有位处理婆媳矛盾的来访者,咨询师透露“我婆婆以前也常干涉我们”,结果来访者反而追问细节,偏离了咨询主题。这种情况就属于不恰当的自我暴露。
四、作为来访者该怎么做
1. 允许自己好奇:对咨询师产生好奇很正常,这可能是信任关系建立的开始。有位来访者一直纠结要不要问咨询师的年龄,后来发现这种纠结其实反映了他对权威的复杂态度。
2. 直接表达感受:如果咨询师说了某件私事让你不舒服,可以直接反馈。曾有位咨询师提到自己信佛,来访者明确表示:“我对宗教话题比较敏感”,后来双方调整了沟通方式。
3. 关注自身体验:最终衡量标准是你是否有被理解、被支持的感觉。有位来访者发现,每次咨询师讲自己故事后,他反而更不想开口,这种情况就需要及时讨论。
说到底,心理咨询就像量身定制的衣服,没有绝对统一的规矩。有的咨询师比较含蓄,像平静的湖面倒映你的情绪;有的则会适当分享经历,像陪你走夜路的同行者。重要的是找到让你感到安全、能真实表达的关系模式。如果对咨询师的自我暴露程度有疑问,不妨直接把这个话题带到咨询室里讨论——这本身也是个很好的成长机会。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