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和孩子较劲,要像孩子一样思考
兰晓雅
2022-09-27 10:40 留光心田热门创作者
父母因为搞不懂孩子的意图而气急败坏,孩子只能委屈地尖叫哭嚷。这样的对话场景几乎是每个家庭都要上演的剧码,争吵的导火索可能仅仅是吃饭穿衣芝麻绿豆的小事。换位思考才能互相理解,亲子沟通难的症结就在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不理解。父母们通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对于孩子的心理即使是读上一千遍也读不懂,反过来,孩子也是一样,他们总是对父母就是无法理解自己感到无奈。
教育首先应该是理解。不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不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不清楚孩子的思维、爱好、兴趣、才能、天赋,就谈不上教育,理解除了了解孩子的一切,还要做到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这样做出的决定才有可能是对孩子有益并井且是孩子乐于接受的。美国教育家塞勒。塞维若说:“每个人观察问题,都会有自己的视角和立足点。而地位和身份的不同就会导致所得出的结论不同。父母和子女在年龄、身份上的差异是影响沟通的重要原因。若是父母能够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一切将迎刃而解。”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去了解孩子的需求、情绪以及意愿,这样才有助于消除分歧,达成共识。换位思考从三岁叛逆期的孩子渴望自己的独立人格受到尊重,希望自己去判断和行动,非常重视和朋友的关系,对一切都感到好奇并勇于尝试,讨厌甚至是反感被管束。面对这个阶段的孩子,父母们应该经常思考孩子要的是什么?父母要的是什么?什么是孩子与父母的共识?
问题分别代表了孩子的立场、父母的立场以及旁观者(第三人)的立场。旁观者的立场让我们从自己以及孩子的立场中抽离出来,更为清楚、客观地看待整件事,父母看到了这个立场,也就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了解孩子,要像孩子一样思考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把自已想象成孩子,模仿他的姿势、动作和面部表情,然后思考:当时的情景孩子的表现是什么样的?他看到、听到和感觉到了什么?他想要做什么?为什么对他重要?经过这样一番换位思考,你就能对孩子的心意有所了解。尽管这个方法不能让你百分百确定孩子的动机和他内心的想法,但是肯定能开阔你的思路,这也能让你有机会对他的行为做出更有益的反应。换位思考使用熟练之后,孩子的那些不良行为就不会再让你那么头疼了。这是因为你对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的判断更为客观了。慢慢地,在情况发生的那一刻,我们用直觉就能明白孩子行为背后的积极动机,而不用等待事后。
圣雄甘地这样说过;“如果我们能换上对方的鞋子,并且理解他们的立场,世界上四分之三的痛苦和误会将会消失。”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是最能表示尊重、最有效的人际沟通方式。父母和孩子间更是如此。走出你的角色,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问题,哪怕就几分钟,用孩子的眼睛去看眼前的挑战。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