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私下接触患者?三个真实案例告诉你后果多严重

李一

李一

2025-05-15 14:13  留光心田热门创作者
+ 关注

收到一位新手咨询师的私信:"老师,我的来访者总约我喝咖啡,我该不该答应?"这让我想起去年处理过的三个真实案例。今天咱们就聊聊心理咨询师参与患者生活那些事儿,句句都是干货。

案例一:张老师(化名)因同情抑郁症学生,不仅免费咨询,还主动接送对方就医。三个月后学生家长拿着聊天记录投诉"诱导未成年人",张老师被暂停执业资格。记住:专业关系掺进生活关怀,好心反而害人害己。

案例二:李医生(化名)在咨询室外和来访者成了"闺蜜",结果对方把咨询建议当玩笑,半年后病情恶化反告医生失职。划重点:双重关系就像走钢丝,99%的人会摔下来。

案例三:最让人唏嘘的王姐(化名),给经济困难的来访者借钱,说一千,道一万闹到法院。血的教训:咨询室外的经济往来,等于亲手埋雷。

那到底该怎么把握分寸?我个人觉得出三个"绝不"原则:

1. 绝不单独见面:咨询必须在专业场所进行

2. 绝不过界关心:把共情控制在咨询时段内

3. 绝不模糊身份:你是咨询师,不是救世主

有些年轻同行会说:"现在都讲人性化服务哈!"但大家要明白,专业边界恰恰是对双方最好的保护。就像医院的无菌操作,看似冰冷,实则救命。

心理咨询师和患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web
心理咨询师和患者保持距离的五个实用技巧

心理咨询师和患者保持距离的五个实用技巧

一、☆角色定位要“拎得清”☆

心理咨询师不是患者的“朋友”“家人”或“人生导师”。开口第一句话就要明确双方的关系:“我是你的咨询师,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专业方法帮你解决问题。” 这种清晰的定位能避免患者产生不切实际的依赖感。

举个例子,如果患者在咨询时间外频繁发消息倾诉情绪,可以温和地回复:“我理解你现在需要支持,但这个问题我们更适合在下一次咨询中详细讨论。” 既表达了关心,又守住了边界。

二、☆时间管理“卡得准”☆

咨询时长和频率是天然的“距离调节器”。严格遵守每次50-60分钟的设定,避免超时;非危机情况下,不随意增加临时咨询。如果患者提出“延长10分钟”或“周末加个班聊聊”,可以用客观理由回应,比如:“后面的安排已经排满了,我们可以下周优先处理这个问题。”

同时,避免在非工作时间回复患者消息。紧急情况可转介到24小时心理热线,日常沟通则集中在咨询时段内。

三、☆情绪“开关”要会拧☆

共情是咨询师的基本功,但“下班后如何抽离情绪”是关键。有的咨询师会通过物理动作切换状态,比如结束咨询后洗把脸、整理办公桌,或者出门散步十分钟。一位从业十年的老师分享过她的习惯:“每次咨询完,我会在本子上画个句号,提醒自己‘这一篇翻过去了’。”

避免过度自我暴露。当患者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时,可以回答:“我的个人选择不一定适合你,我们可以一起探讨更适合你的方案。”

四、☆物理距离“看得见”☆

咨询室的布置本身就在传递边界感:座椅角度(避免面对面直视)、固定座位距离(1.2-1.5米为宜)都有讲究。曾有咨询师因为允许患者在情绪崩溃时拥抱安慰,导致对方后续产生移情困扰。

如果需要在社区或医院等开放场所工作,可以随身带个小物件(比如文件夹、笔记本)放在中间,暗示“这是工作场景”。线下偶遇患者时,点头微笑即可,不必主动寒暄。

五、☆支持系统“建得牢”☆

咨询师自己也需要“情绪出口”。定期参加同辈督导小组,把工作中积累的压力在专业场合释放;遇到棘手的案例时,及时寻求资深督导帮助,而不是一个人硬扛。

有位乡镇心理咨询师的做法很实用:她和当地学校老师组成了互助小组,每周用1小时轮流吐槽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互相倒完苦水,再回到咨询室时,又能轻装上阵了。”

我个人觉得,保持距离不代表冷漠。就像好的中医“望闻问切”时不带个人喜恶一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通过清晰的边界,反而能更专注地提供有效支持。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李一

心理咨询 | 创作者  IP属地: 山东
文章427
粉丝54
关注8

如果你有意地避重就轻,去做比你尽力所能做到的更小的事情,那么,我警告你,在你今后的日子里,你将是很不幸的。因为你总是要逃避那些和你能力相联系的各种机会和可能性。

相关文章

特别推荐

作者影响力排行

培训机构